111111111
66666666
 

评建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022-08-01 15:10

评建工作简报

第十四期

 

 

主办:发展规划与评建办公室                     20227月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探索
教育教学研讨会专题简报

 

为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好迎评促建百日冲刺战,7月7日-9日,在乌龙泉街李家铺召开了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探索研讨会。学校领导王加青、高芸、杨伦、唐军国、胡晶晶、赵欢出席了会议,各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专业带头人、系主任、实验中心主任,评建办、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党政办公室等职能处室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付宏教授关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和建设思路》的报告。他指出,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创新途径,同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他同时结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对我校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汇聚各类高等资源;二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聚焦产业链环节发展;三是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力打造特色产业学院。
    会议听取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夏力教授关于《地方高校应用型发展探索》的报告。他从本科高校分类、应用型内涵、学校定位三个方面阐述了应用型办学定位,并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从专业建设、核心能力、产教融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方面介绍应用型办学探索。针对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工作实际,他提出一要先行先试,用足政策;二要找准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三要开阔视野,走出去请进来;四要抓好关键,完善制度;五要上下同心,久久为功等五点建议。
    会议同时听取了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蔡之华、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胡晓峰、人文学院院长吴亚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杨先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阎占定等五位二级学院院长围绕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所作的报告。
    会议就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就行了分组讨论,同时各小组均选派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
    会议最后由学校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加青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是我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校教职工思想的又一次统一;是我校向着建成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应用型民办大学的目标的再一次奋进;是我校接受教育部合格评估检查前,向着胜利发出必胜的最强音!他强调,各位老师在会后要反复琢磨,力争将专家们的观点借鉴到我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各位院长要带领各学院奋力奔跑,跑出加速度,跑出新成绩!全体与会人员回去之后,要将今天的研讨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实践,为提升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他要求,全体与会人员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深化校企资源共建;做实产业学院,助推产学融合工作开展;以“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为牵引,推动“双创”工作。他呼吁,全体与会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决贯彻学校党代会和教代会确定的大政方针,在“地方性、应用型”上持续下功夫,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用心血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用智慧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勤奋工作,齐心协力,为武工院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附件1.学校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加青同志在“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探索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围绕地方性下功夫,瞄准应用型育人才

——在“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探索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王加青
(2022年7月9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建设好地方本科院校,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校作为湖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更应以肩挑时代重则为己任,扎根江夏沃土,培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在发展规划与评建办公室的精心组织下,在这荷香四溢的时节,我们相聚在这风景宜人的乌龙泉街李家铺茂康家园,召开“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探索教育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氛围良好。其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因为我校教职工多忙于学校事务性工作,许多教职工彼此之间交流并不多。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我们在会前进行了素质拓展,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凝聚了人心,更鼓舞了士气;二是我们邀请了两位业内知名专家为大家讲解了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路,让我们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三是我们各二级学院的院长进行了主题汇报,深入阐述了我校应当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想法和怎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做法;四是我们参会的各位老师分成了七个小组,重点围绕“地方性”和“应用型”探讨我校未来的发展思路,各组提了很多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各组都选出了代表上台进行交流发言,形成了广泛共识。
    此次大会的召开,是我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校教职工思想的又一次统一;是我校向着建成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应用型民办大学的目标的再一次奋进;是我校接受教育部合格评估检查前,向着胜利发出必胜的最强音!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政班子向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校教育教学事业作出贡献的广大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次会议,我们听取了湖北经济学院付宏副校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夏力副校长两位专家的现场主题报告。湖北经济学院付宏副校长提出,武工院建设产业学院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汇聚各类资源;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聚焦产业链环节发展;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力打造特色产业学院等三点建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夏力副校长提出,武工院的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要先行先试,用足政策;要找准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开阔视野,走出去请进来;要抓好关键,完善制度;要上下同心,久久为功等五点建议。两位专家的报告,主旨鲜明,内容丰富,在指导我校建设高质量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各位老师在会后要反复琢磨,力争将专家们的观点借鉴到我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
    我校的五位二级学院院长们,也都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阐述,立足本学院谈了我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与举措。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蔡之华教授认为,我校要突破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从知识传授千人一面为特点的旧“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转向以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为主导的新“三中心”(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胡晓峰教授强调,学校要坚持需求导向,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要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育人机制完善的人才培养共同体;要面向未来会聚高端人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文学院院长吴亚林教授认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产教融合,改进教学方式,重组教学资源;要加强教学与科研融合,推进创新创业与社会服务结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开展项目化学习;要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协同培养机制;要以“三化”为指导,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院校。他特别提到,要提升学生的体育、艺术能力,培养高情商的学生。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杨先艺教授指出,要引导本学院部分专业向应用型转变,避免同质化竞争;要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他对每个专业的发展定位也进行了剖析。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阎占定教授强调,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以课程建设为引领,以队伍建设为依托,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各位院长的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为各学院的下一步发展进行了精心规划,在此,我由衷感谢各位院长对学校发展所做的努力!也希望各位院长能够带领各学院奋力奔跑,跑出加速度,跑出新成绩!
    分组讨论各会场,老师们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思考,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大家不仅进行了研讨,也将研究成果在大会上做了简单的交流,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本次会议不仅仅是研讨会,更是思想的碰撞会。今天与会的主要是我校教学岗位上的主力军,希望各位回去之后,将今天的研讨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实践,为提升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昨天晚上,在下小组讨论之前,我们参会的校领导开了个碰头会,几位校领导感慨良多,让我最为之振奋的是,我校有能人志士,有着一大批爱岗敬业、善于思考、精诚团结的教职工队伍!这是武工院的财富,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未来的地方性院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征途中,我们一定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我校“建成全国知名、湖北一流的高水平多科性民办大学”的目标,坚定“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路,提出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参与乡村振兴,搭建校地合作平台
    乡村振兴重点在教育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等方面,我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武工院方案,积极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我校在今年年初以“立足江夏、服务武汉、面向湖北、联接全国”为目标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旨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提出的“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积极参与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理论支持、注入创新活力和解决现实问题,凸显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乡村发展问题都是实际问题,需要谋实招,才能出实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优秀的人才,当然更需要贴近生产生活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我校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科研优势,为乡村发展培养出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问题的人才。二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做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将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率先为实现武汉市江夏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要重点推进“十百千”工程建设,力争在2022年结束前完成协助江夏区策划十个特色村落、向一百所乡村学校输送一千名大学生和组织培训一千名致富带头人,并为他们配备一千名的科技小助手的目标。四要以“十大基地”建设为平台,打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之间的渠道,进一步提升我校的育人质量,鼓励全校师生将论文写在江夏的大地上。
    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深化校企资源共建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我校要坚持“内外结合、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加强实践教学。一要加强校内实验室的集约化管理。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强校内实验室的统筹管理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当前,我校部分实验室还存在着利用分散、效率低下等情况。因此,要统筹规划管理校内各实验室,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实践教学平台。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二要提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实效性。当前,仍有部分老师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重校内教学,轻校外教学”的倾向,以致许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只签约挂牌不落实协议,工作中虎头蛇尾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坚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实践教学有效组织与运行模式,不断提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实效性。三要构建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资源的持续有效机制。共建是推进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路径,通过共建可以充分利用好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互补共赢。我校要本着利益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企业等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探索构建合作共建长效机制,促进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做实产业学院,助推产学融合工作开展
    产学融合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而深化产学融合教育改革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性高校,我校要持续深化产学融合教育改革,推动产学融合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造就源源不新、敢闯会做的国家建设生力军。一要加强校企联动沟通。建设我校的产业学院,不仅是贯彻落实集团提出“三院一馆”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强产学融合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渠道。因此,为推动此项工作,我校在产业学院的构建上要拓宽思路,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各学院要积极与周边企业保持良性沟通,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与之合作,力争共建产学融合基地;二要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要推进科教融合,推动各类科研平台向在校生开放,让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研究团队,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三要构建灵活高效育人体系。要紧扣学生学业、人才就业、地方产业需求不断优化校内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布局,同时要围绕应用内涵,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的育人体系;四要优化师资结构。冲破学历职称的束缚,大力引进行业、企业“双师双能”型教师。由学校负责提供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教师,由合作企业负责提供行业大师、技术精英与业务骨干讲授实操课程,让课程更贴近工作、生产实际。五要优化实践项目。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职业化实践平台,做实“项目伴随”式教学,以解决实习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中存在的“模拟化”、“教条式”等难题,为学生打造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
    四是要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活动,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学校一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将创新观念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培训和育人成才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成才的良好机会,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二要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同时努力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再加上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管理和强化,实践能力就会在活动中逐渐得到加强,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三要通过学科竞赛中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四要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助推学校的“双创”工作阔步向前。通过激发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热情,积极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化学生创业实践,努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输送“新鲜血液”。各位领导,会后可以去查阅学校“互联网+”大赛的文件制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近两天的学习、研讨,大家提高了认识,思想上有了共鸣,对地方性、应用型的理解更深入了,对各学院各专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在召唤着我们,我们要绘制蓝图,但关键在于行动和落实。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贯彻学校党代会和教代会确定的大政方针,在“地方性、应用型”上持续下功夫,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用心血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用智慧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勤奋工作,让我们齐心协力,为武工院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3/06 17:26:47